导读:对于第一次写论文的同学们,中药学论文摘要应该怎么写?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撰写?论文摘要是作者对于论文的一个简明扼要的描述,让读者在读这篇论文时很清楚全面的了解到这篇论文。今天小编为为大家收录的几篇中药学论文摘要,可供大家参考。

  【摘要一】中药物种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中药成分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中药配伍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中药信息资源的急剧增长和海量资料的挖掘和整理,中药研究现有实验技术的局限和不足等等,决定了中药研究不可想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认识到要正确理解构成中药复杂系统的要素(组成成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个体和整体的效应,需要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在现有的医药学实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应用计算科学及其方法,处理中药研究中关键的科学问题。因此,本论文提出了“计算中药学”这一新的学科概念。“计算中药学”致力于计算、信息技术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对常规实验无法触及的领域和由来己久的技术难题给出合理而独具特色的研究思路与方案,对中医药领域的抽象概念和高度概括的理论讲述给出科学而定量的实验证据。本论文详细介绍了“计算中药学”的概念内涵、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将“计算中药学”具体应用到中药的四气五味、配伍禁忌等中药药性,以及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使“计算中药学”的应用与研究更加深入。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中药化学数据库的建立。运用ISIS/Base软件的数据库创建与管理功能,建立了一个中药化学数据库,该数据库以中药药材为单位,包含了各中药的化学成分信息及其二维、三维结构信息。该数据库共计录入常见中药374味,中药化学成分分子约12000多个。2)中药寒热预测系统的构建。综合运用数据库查询、化学描述符计算、重心处理技术(原创)、支持向量机分类技术构建了一个中药寒热预测系统,预测准确率达到80%以上,可用于民间草药和外国草药寒热性质的预测。同时,该系统对中药寒热性质与其化学成分物化性质之间的联系给出了新的诠释。3)辛味中药与嗅觉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通过GPCR的同源模建、分子动力学的综合运用,首次构建了三个嗅觉受体的三维模型,并以之为模板与辛味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发现嗅觉受体的刺激很可能是辛味中药发挥药效的第一个环节,而这种作用是通过正性的激动作用而产生。4)方剂网络与化学空间对中药配伍禁忌的研究。分别采用复杂网络技术和化学空间技术构建了中药方剂网络和中药化学空间,并将其运用到中药方剂配伍禁忌的分析之中,对“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的经验法则给出了科学的解释。5)复方血必净治疗脓毒症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绘制并分析了脓毒症发病机制的效应网络,从中挑选出关键的病理靶点,运用虚拟筛选技术对复方血必净治疗脓毒症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了全面的搜索和筛选,最后找到数个颇有潜力的单体分子,将用于将来的生物实验筛选和验证。本论文结构层层递进,内容由浅入深,通过系统宏观的理论论述和深入细微的实例研究,展现“计算中药学”的内涵与外延,理论与应用。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方法学的完善,“计算中药学”将广泛应用到中药研究的各个方面,为中药现代化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二】核磁共振光谱在中药学研究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此技术也有不足和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信号重叠,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混合成分及某些复杂结构的单体化合物一维及多维检测都会出现信号的重叠,影响分析;②核磁共振碳谱及多维核磁共振光谱采集时间较长,且样品用量以毫克为单位,较质谱、红外分析等需要的样品量大,对于中药中含量较小成分可能会出现信号不全的情况;③核磁共振谱仪的成本及维护费用较高,导致检测费用上升;④核磁共振定量研究的对象必须为已知物,对于未知的样品不适用;⑤与其他定量分析方法比较,核磁共振灵敏度较低,不适用于痕量组分的含量测定。

  【摘要三】综述了防风作为传统要药在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查阅近几年有关防风研究的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防风在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惊厥等药理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并在感冒、头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临床治疗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防风蕴藏巨大的药用价值,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摘要四】目的探索临床中药学教学的新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方法将"翻转课堂"与PBL相结合用于中医学专业的临床中药学教学,分析参与实验学生的当堂测验成绩情况并调查其对此种教学方法的认同度情况。结果在参与实验的13名学生中,有12名学生成绩在90分以上,大部分学生认同此种教学方法,说明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对临床中药学教学有积极意义。结论"翻转课堂"与PBL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后续教学中可进一步深入开展此种教学方法。

  【摘要五】阐述了中药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建设规划和运行机制,详细介绍了多维、立体的中药学类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四模块构建模式,并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建设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的要求,论述了示范中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措施。

  【摘要六】在系统总结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及大品种培育、产业发展最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广义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与科学内涵,构建全新的广义中药学学术体系、中药材大品种培育体系与大健康产业应用体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观念和理论上把中药理论、临床应用、综合开发、产业发展、健康服务、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相关要素整合为一,在整合的前提下对中药的全技术链、全产品链、全产业链进行综合性创新,以指导中药大品种培育和推进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这种根植于传统中华文化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广义中药学,可以避免知识日益专业化、精细化而使得中药学的前景趋向狭窄,必将在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和中药大健康产业进步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要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满足社会经济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中药高等教育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据中药学学科属性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以大健康产业发展为服务导向进行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八】当前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市场份额少,国内资源、环境、技术约束以及全球高水平科研机构竞争等现状和问题,而中药学学科则面临拔尖人才、优质资源缺乏等问题,同时中药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和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必须以我为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科学发展。该文提出以大中药健康产业发展为契机,中药学学科建设为抓手,与相关学科进行学科交叉,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基础本科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健全终身教育体系等思路,超前培养未来中药产业急需的各类型、各层次复合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

  【摘要九】目的:中药学名词术语的英译规范化,是科技部2012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学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课题按照项目建立的中英文规范通则细则,参考有关文献和翻译理论,结合中药学英译的特点,对项目组/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提供的244个中药学常用名词进行英译考证,建立一个英文规范术语数据库,为中药学名词术语英译的进一步研究和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以项目组/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提供的244个中药学常用名词中文词条为研究对象。参考目前国内外通行的12种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英译标准中有关此244个中药学常用名词的英译文,将其制成表格并进行归纳、对比、分析。首先采用一次统计法,将此12种标准中的244个中文词条的英译文一致率分为A、B、C、D四个等级。A为完全一致,保留原英译文。B为基本一致,选取一致率最高的英译文。C和D分别为部分一致和完全不一致,是本研究的重点,采用二次统计法来确定其英译文,即将本词条按字、词或词素进行拆分后再进行二次统计或将此词条与其他具有包含或被包含关系词条进行拆分、重组后再进行二次统计。统计后如果达到A级或B级一致率,可考虑直接选用。对于二次统计后仍达不到A级或B级一致率的词条,则按照项目组建立的中英文通则细则选取英译文。C级与D级一致率中,在所有的英译文都不合适的情况下,笔者将自选出英译文作为推荐译文。词条含义主要参考《中医药学名词》、《中药学》、《方剂学》。词条的英译文含义主要参考《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结果:经统计,244个中药学名词的英译文一致率达到A级有13条,占总数的5.33%。英译文一致率达到B级有122条,占总数的50.00%。英译文一致率达到C级有59条,占总数的24.18%。英译文一致率达到D级有50条,占总数的20.49%。245个中药学词条中,从12种标准中选的英译文有225条,笔者经过分析后认为标准中英译文不合适而提出的自选词条有19条。12种英译标准中的英译文达到A级的概率非常低,仅占总数的5.33%,其原因主要有:一是12种英译标准此244条中药学名词术语的录入量有较大差别,从而导致本研究所选择的样本差异较大。二是各个标准对术语内涵的理解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英译结果。三是许多词条的英译文意思相同,但由于选词角度、语法结构以及行文书写上的差别,达不到A级一致率的筛选要求。结论:(1)由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建立的一系列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适用于中药学常用术语的英译。(2)部分中药学术语在同一英译标准中存在自相矛盾,不成体系的现象。(3)翻译时可以立足中文词条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关系,采用固定的模式,从而可以化繁为简,达到英译的系统性(4)中医术语的英译正在从普通术语到专业术语的方向转变;从冗长的解释性到简洁实用型转变;从散乱的个别性到整体的系统性转变。(5)本文将重点讨论C级和D级英译文,并将最终得到的244条中药学名词的英译文制成数据表,作为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十】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共有的载体是化学物质,为此提出中药特性化学和化学中药学旨在架起中药与西药之间的桥梁。本文首次提出中药特性化学和化学中药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为有效促进和完善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的理论及其融合,尤其是西药中药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