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卫生教育论文的摘要不会写怎么办?卫生教育论文的摘要有没有规范的模板?卫生教育论文摘要的撰写方法有没有?不会写论文摘要的同学不要着急,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有关于卫生教育论文摘要的范文模板,供大家参考哦。

  【摘要一】近些年来,传染病尤其是突发传染病层出不穷,如何遏制传染病的暴发,缓解传染病的流行,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由于突发传染病猝不及防的发生,对此公众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往往被惊慌,疑虑所笼罩,因此在处理这类突发事件时,可以针对广大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教育活动,直接面向公众传播疾病相关知识和防护措施,其在传染病控制过程中起着引导社会舆论方向,传播正确知识信息,抚慰公众情绪的重要作用.公共卫生教育的方式包括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到目前为止,考虑大众传播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影响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公共卫生教育中的人际传播方式对传染病防控的影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一个未知数,迄今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来刻画说明人际传播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影响.本文在经典仓室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基于公共卫生教育两种方式的影响,将易感者S进一步分为不了解传染病的易感者S1和了解传染病的易感者S2,并结合实际假设S1的疾病感染率大于S2的感染率,建立并分析了几类不同类型的传染病模型.首先,针对某些具有终生免疫的传染病分析了公共卫生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到决定疾病暴发与否的两个阈值条件R1,R2,同时系统至多存在一个正平衡点,且只要存在则一定局部渐近稳定.进一步排除了周期解的存在性,从而得出当系统存在惟一局部稳定的平衡点时,它一定是全局渐近稳定的.另外,讨论了增加公共卫生教育投入量对系统正平衡点存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加公共卫生教育投入量会导致正平衡点的存在区域缩小,且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对系统正平衡点的存在区域的影响更大.其次,研究了具有暂时性免疫的传染病模型在公共卫生教育影响下的传播动力学,系统的正平衡点有且仅有一个,且一旦存在就是全局渐近稳定的.通过分析发现,当R2<1<R1时,随着公共卫生教育参数值的增大,系统的正平衡点会退化成无病平衡点,此时意味着疾病不会在人群中暴发;当1<R2<R1时,虽然正平衡点E*一直存在,但是染病者I的数量会随着公共卫生教育活动的增加而减少,这同样意味着公共卫生教育会减缓疾病的流行状态.最后,建立了两个斑块间考虑单方向迁移的斑块模型,利用微分方程定性及稳定性理论分析模型可得,系统至多存在一个正平衡点.并利用Hurwitz判据判断平衡点的局部性态,发现系统正平衡点只要存在则一定局部渐近稳定.若要想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使得系统正平衡点存在的条件不成立.这也为现实生活中控制疾病的蔓延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二】近代中国的公共卫生教育问题是医疗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方面。近代来华的一些西方医疗传教士为获取中国民众的信任而方便传教,曾在中国多地创办西式医院和诊所,在为患者诊疗疾病的同时,为他们讲解现代卫生知识,传播现代卫生理念,这在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教育的先河。一些西方医疗传教士与中国本土社会精英合作开展西医书籍的翻译工作,以此向中国民众传播现代卫生知识和理念,这是近代中国公共卫生教育的另一种途径。一些医学组织也为传播现代公共卫生知识和理念做出了一定贡献。在众多来华的西方医疗传教士中,美国医学博士毕德辉是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毕德辉及其领导下的民间组织——中华卫生教育会通过举办卫生展览和演讲、放映卫生电影和幻灯片以及印发各种卫生宣传品等形式向中国民众宣传现代卫生知识,开展公共卫生教育。这些活动有助于改善中国民众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三】公共卫生教育是美国内战后进步主义改革的重要内容,连同洛克菲勒基金会初步开展的国际卫生治理活动,共同为美国成功实现国内公共卫生知识向殖民地菲律宾的转移积累了实践经验。美国在占领菲律宾后,瘟疫、水源等公共卫生问题成为美国立足菲律宾面临最棘手的难题,于是这项国际卫生事务首先在美国卫生官员、医生和科学家的带领下在殖民地得到试验。美国最初开展的卫生防疫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遭到当地人的反抗,美国卫生官员反思之后决定在第二阶段对菲律宾人民大力展开公共卫生教育活动,彻底改变当地人的“愚昧与无知”。这项受到美国进步主义时期城市公共卫生教育影响的事业先在菲律宾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之后转向面对公众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公共卫生教育政策既是美国文明教化菲律宾使命的一部分,也受到美国“菲化”政策的影响。它使菲律宾民众萌发了公共卫生意识,成为菲律宾卫生事业发展的源头,经过专业培养的大批本地医护人员又是这项事业得以持续的动力。这场卫生教育运动实质上是在美国医学科学家、卫生专家和政府官员的合力作用下对殖民地开展的一项具有“技术殖民形态”的殖民卫生活动,其实质也是不断调整、适应殖民地传统文化与生活习惯的过程。更深远的意义是凸显了在美国初登世界舞台时所塑造的国际卫生文明形象,也为美国后来参与和领导全球卫生治理积累了经验。

  【摘要四】当前,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存在经费投入较低、临床知识学习不够深入、管理类/人文社科类知识明显不足、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缺乏实践技能训练、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主要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明确未来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目标;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加大临床课程教学所占比例,适当增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加强公共卫生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建立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摘要五】随着我国人口流动逐渐转变为以家庭流动为主,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青春期流动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环境变化更是给身心成长和环境适应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生理卫生教育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青春期流动儿童对自己身心发育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科学指导致使身心健康受一定程度的损害;容易造成过早进行性生活,甚至性犯罪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主要以V学校青春期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小组工作的手法,增强该群体对生理卫生的了解,培养良好的生理卫生习惯,促进青春期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本研究以V学校五至八年级150名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了访谈、参与式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搜集资料,进行前期调查与需求评估。针对V学校青春期流动儿童的生理卫生知识水平偏低,即生命起源知晓度较低、身体发育基础认知混淆、青春期变化及应对知识匮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社会性别观念模糊等特点,采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通过知识小游戏、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青春期流动儿童生理卫生教育。此次小组活动在改善青春期流动儿童的生理卫生知识水平方面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为学校生理卫生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教育模式,也证实了小组工作介入青春期流动儿童生理卫生教育具有可行性,可以提高生理卫生教育的质量,增强教育的可持续性。此外,针对实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局限进行反思与总结,发现仅仅依靠社会工作的介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形成联动,多层面地开展流动儿童生理卫生教育。

  【摘要六】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卫生教育思想传入我国,使得广大民众接触解到卫生教育这一新的概念,面对学生卫生知识缺乏的严峻形势,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知识分子,均纷纷发出要求普及卫生教育的呼声。1927年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将卫生教育事业视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制定学校卫生教育政策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治国强民的重要举措。学校卫生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多个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围绕着政策的制定,卫生、教育两部门先后召开多次会议,研究和讨论具体政策的制定。随着政策的出台,中央和地方先后建立学校卫生教育行政机构,为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地方政府的指导、学校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卫生实践的开展、家庭环境的熏陶等多角度的配合,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卫生习惯得到良好的培养。学校卫生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社会产生了定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盲目夸大,财政经费的拮据和人员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政策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不过对其历史地位总体上应当给予肯定,政策本身所具有的前沿性和开创性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学校卫生事业的展开,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要七】近代中国公共卫生环境恶劣,亟待整治。1916年3月,中华公共卫生教育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其后于1922年改名为中华卫生教育会。该会由中国博医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等团体共同组织成立,以“普及卫生常识,强壮国民体魄”为宗旨,从事卫生知识传播和卫生教育,为我国第一个卫生教育组织,也是最早以“卫生教育”命名的学术团体。1930年,中华卫生教育会结束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该会组织机构健全,下设总务部、编译部、孩童卫生部、学校卫生部、城市卫生部等,各部由主任负责;出版《卫生季刊》,编写了《卫生丛书》、《中华卫生教育小丛书》等专门书籍,并于1928年与上海特别市卫生局合作出版了《卫生月刊》。同时,中华卫生教育会还利用举行卫生征文比赛、举办健康中心与暑期卫生学校等方式,致力于公共卫生教育,提高社会整体公共卫生意识水平,对我国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启蒙和卫生教育活动的展开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摘要八】公共卫生教育在我国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但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训练少,已不适应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对高素质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美国已有一个被全球公认有效的公共卫生教育体系。我国应在公共卫生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监督评价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与改革,以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创新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探索出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服务。

  【摘要九】美国已经建立起成熟的本科公共卫生教育发展框架。无论是公共卫生专业教育的认证系统,还是推向美国所有大学的以胜任力为基础的非公共卫生专业教育,以及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改革,都对我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摘要十】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辱,中国人民饱受苦难。中国的有识之士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探索了很多救国之路,如“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也包括“卫生救国”。近代卫生救国思想兴起于维新变法时期,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至抗战前卫生救国日益迫切。中国卫生教育社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下成立的。中国卫生教育社于1935年成立,到1948年结束。是在陈果夫、胡定安等人的倡导下,集合中国教育界、医学界、政界人士组成的倡导卫生教育的民间学术团体。它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并且通过举办大量学术活动及卫生活动进行了广泛的卫生教育宣传。学术活动包括举办4次年会、参加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年会以及出版《战时医政》等刊物;卫生活动包括举办4次大型的卫生教育展览会、举行儿童健康比赛以及开展民族健康运动等。这些活动致力于向民众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提高民众公共卫生意识。中国卫生教育社的活动内容符合战争需求,活动方式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具有充当政府卫生咨询机构的性质。中国卫生教育社虽是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但由于当时政局动荡,社团辗转西迁等原因,中国卫生教育社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中国卫生教育社的成立及发展普及了卫生知识、推动了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也配合了国民政府的新生活运动。中国卫生教育社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民间卫生学术团体,团结了一大批医学、教育人才,充实了中国的卫生力量,弥补了政府开展卫生教育力量之不足,从而推动了中国卫生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