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医学论文摘要怎么撰写?撰写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中医学论文摘要有什么要求?本文分类为中医学论文摘要撰写写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中医学论文摘要的范文,不会写中医学论文摘要的同学可以参考。
【摘要一】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所收录的248本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作为初始数据采集样本,创建CMSCI引文索引数据库,结合《中图分类号(第四版)》确定2004至2012年13259篇中国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基于其关键词及引文数据,借助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Ⅲ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及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揭示2004至2012年中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研究重点、知识源流及高影响力作者群。
【摘要二】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常用药物,其药效明确可靠;然而,中医药理论体系对其理论分析却很少涉及。文章对糖皮质激素进行中药特征的分析,使之具备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药性理论,为"西药中药化"奠定理论及临床基础。
【摘要三】随着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开始了井喷式发展的黄金时期。文章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现状,结合中医学的特点,为中医学走进人工智能时代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中医学要借助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前提是要建设一个规范标定(正确诊断)的病例数据集。而建立这个数据集,需要规范的症状、体征、检测指标体系,需要规范化、结构化的证候体系,需要规范的信息采集软件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学的知识与经验建立初步的算法模型,再进行机器学习,将会大大减少要学习的内容,减少运算的工作量以及训练所需数据集的规模和精准度。由此,经验模型基础上的机器学习,是现阶段中医人工智能开发的一条既经济实用又快捷有效的途径。
【摘要四】2019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属于中医"伏气瘟疫"中的一种,由于有湿浊毒的性质及潜伏性、反复性和特殊的病位使得该病易产生多种遗症。本文通过分析NCP的特点及梳理中医先辈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实践所总结的瘟疫遗症相关调理要点,制定了NCP愈后遗症的防控措施,为病患的痊愈提供进一步保障。
【摘要五】最初的传统医学形式存在于多种文化中,西方的传统医学经过多重变革、演变成现在的医学体系,而中国的传统医学却一直保存并获得不断发展。自精准医学这一新生的医学概念产生以来,因其研究模糊了疾病的界限和定义,所以可能出现很多类似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情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精髓,而精准医学则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摘要六】从诠释学的角度看,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的"重广补注"堪称典范,为当代中医的原创性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启示。从中可见,作为上古文化理想的"健康时代"是开启未来"健康时代"的历史资源,而开启的关键是"知道者"的教化和实践。更进一步说,中医学的思想方法注重健康之道的整体性和"自足性",通过阐释创新,能够直接服务于"全球健康高速公路计划"。对这一计划的顶层设计和实施,将促进中医学新形象的建立和中国文化的新发展。
【摘要七】目的:依据胜任力理论,构建区别中医学"卓越医生"和"普通医生"的特征模型。方法:对名老中医开展行为事件访谈,编制胜任力辞典,进行对照预测试,统计学上采用SPSS和AMOS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采用他评和对照的方式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出了包括道德力、思维力、沟通力、学习力和实践力的"5A"胜任力模型。结论:中医胜任力模型可靠,具有本土特色,与临床医学类人才"卓越医生"的特征大体相符,但特征模型中更强调实践能力和传统文化思维等特点,对中医"卓越医生"培养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八】以信息可视化方式揭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热点。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要目总览(2011版)》所收录的248种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作为初始数据采集样本,创建CMSCI引文索引数据库,结合《中图分类号(第四版)》确定2004—2012年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文献13259篇,抽取其81626个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频词分析、可视化分析及共词聚类等方法分年度揭示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并进行对比分析。以知识图谱方式识别出中药质量鉴定与化学成分研究、中药抗肿瘤机制及其效应成分研究、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研究、高血脂及糖尿病的中医药疗法研究为2004—2012年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且具有较好的延续性,发现该研究领域以高效液相色谱法等3种实验方法为重点实验方法,以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为主要治疗方法。我国中医学与药学的学科交叉为领域内学者学科交叉行为的主要表现。
【摘要九】通过借鉴中医学整体观和生命观的相关理论,从认识城市有机体的生命属性入手,发现并提炼能够产生和传递城市运营所需各种能量的生命要素:廊道和功能体。阐释了其多层级、多性质和多形态的特点,提出了功能体有动力、廊道成系统、敏感点有活力的疏通策略,旨在促进城市各种能量的有机循环,从而维护城市的健康与安全,提高城市生活的效率与质量。
【摘要十】自1974年被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以来,心理疲劳日益受到学者和社会各界关注,其发病范围广,影响大,对于个人、单位和社会都有深远影响。心理疲劳是指长期、单一工作方式所致心理疲劳感,具体表现为三方面:情感衰竭(工作热情减退,极度疲劳感)、去人性化(对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冷漠、对工作敷衍了事,行为怪癖,情绪低沉或易激惹)、个人成就感降低(消极评价自己及所从事的工作,感觉工作枯燥无味),具有情景特异性。心理疲劳是长航人员在长航期间常见病,多发病,但目前医学研究者对于心理疲劳研究甚少。长航分军用和民用,是海军护航、远洋渔业和远洋运输业从业人员的常态化作业,对于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树立大国形象意义重大。因此,在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以及“因地制宜”的理论指导下开展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课题将以长航人员为研究对象,以心理疲劳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心理疲劳的的研究现状及中医对心理疲劳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明确长航人员一般健康状况、心理疲劳状况、不同时间心理疲劳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后期中医药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理论研究心理疲劳因长期从事单一工作所致,属中医“倦”,偏重于精神方面的表现,为情志过极的表现,丰富了情志致病的内涵和外延。本研究认为,心理疲劳病在五脏,与心肝脾密切相关,其症状中情绪改变、纳呆、肢体疲乏感即可证实。病机核心为肝郁脾虚,肝郁与脾虚常相互影响,从而加重心理疲劳的症状。航海中生活环境的变化对人体带来影响;值更制度实施,生活作息改变导致人体生物节律紊乱出现睡眠障碍;对亲友思念、情感无处宣泄导致的情志异常;饮食结构的改变对脾胃功能的影响,以及各种因素间相互影响导致心、肝、脾、肾、肺功能受到影响而出现异常。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开展心理疲劳的中医证候研究势在必行,且将对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对心理疲劳证候特征的研究,将为心理疲劳的的防治,为临床治疗心理疲劳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本研究对1979年1月1日一2013年12月31日期间的国内各类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有关心理疲劳中医辨证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文献中出现的疲劳证型共计79种,总频次为582次。其中排在前10位的有: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气虚证、血瘀证、血虚证、脾肾阳虚证、痰湿内阻证、心脾两虚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证型中涉及实证、虚证、虚实夹杂三种证型。其中实证31种,总频数185次,占31.79%;虚证36种,总频数319次,占54.81%;虚实夹杂证12种,总频数78次,占13.40%。临床研究一、长航人员身体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目的初步了解参加长航的水面舰艇艇员中医体质状况、睡眠状况及二者相关性,为积极预防、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向。方法整群抽取长航后官兵162人,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中医体质量表对其进行现场调查。结果中医体质调查结果显示长航人员体质分布为:平和质72例(47.4%),偏颇体质80例(52.6%)。偏颇体质排在前三位的是: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PSQI调查结果显示长航人员睡眠指数为7.41±3.55。PSQI>7的官兵有66人,占总人数的46.2%。与国内常模比,长航人员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睡眠指数均显著偏高(P<0.01);与南方某区官兵比较,长航人员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的得分显著偏高(P<0.01)。不同职别、军龄的官兵之间,睡眠指数有显著差异。体质分布因婚姻状况、职别、文化程度及年龄的不同而出现差异。PSQI部分因子与文化程度、年龄、婚姻状况等显著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睡眠差的长航人员中中医体质类型评定为偏颇体质的46人,占70.3%,平和质19人,占29.7%。出现睡眠差的偏颇类型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睡眠差的长航人员PSQI因子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指数与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等偏颇体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平和质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长航人员的9种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婚姻状况、年龄及文化程度等都是导致长航人员体质出现此特点的重要因素。长航人员睡眠状况较差,职别、军龄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其病理变化总属阴阳失调,多于心脾肝有关,其他可能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长航人员睡眠状况与中医体质类型有相关关系,可从调理体质的角度去改善长航人员睡眠状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思想,对增强长航官兵身体素质、保证航行安全、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二、长航人员症证特点研究目的了解长航人员身体健康状况的中医症证特点。方法应用《中医证候调查表》对长航人员进行调查。结果长航人员中出现率在40%以上的中医症状有:难以入睡、心烦懊恼、腰部酸痛、关节酸痛、急躁易怒、健忘、肌力减小、嗜睡、多梦、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早醒、手足汗出、四肢肌肉疼痛等。脉象研究显示,脉位以浮脉类最多,实脉类以弦脉、滑脉占据前两位,二者合计占所有人数的77.85%。出现率在3%以上的证候类型有:肝郁脾虚证、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心火亢盛证、肝气郁结证、心肾不交证和脾阳虚证,脏腑病位主要集中在心、肝、脾。婚姻状况、职别、受教育程度、体重指数、年龄均对长航人员的症状和证候有影响。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脾虚证,长航人员肝郁脾虚证首先出现情志症状,而后脾失运化,脾不升清的症状渐次出现。出现次数排在前十位的症状依次为:心烦懊恼、急躁易怒、健忘、肌力减小、少气懒言、关节酸痛、多梦、食欲不振、善太息、乏力等。结论长航人员身体健康状况有一定问题,中医症状以心肝脾相关症状为主,证候以肝郁脾虚证最多,临床治疗可在把握其规律的基础上辨证论治。三、长航人员不同时间点心理疲劳特点研究目的调查长航第5天、第80天、第120天和返航靠港后第3天长航人员的心理疲劳状况。方法应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对长航人员进行多时点横断面调查。结果长航人员疲劳各因子均以靠港后第3天最重,且不同时间点心理疲劳的特点不一样。前半程以躯体疲劳为重,后半程以精神疲劳为重,程度均以轻度最多。精神疲劳的患病率随航程延长而不断升高,疲劳情境性在任何时点都很高。结论长航可导致精神疲劳,包括倦怠乏力,身体虚弱,注意力不集中,头脑反应迟钝,健忘,情绪低落,对工作厌倦,学习效率减低等症状,可因情绪低落、精神紧张、嘈杂及闷热的舰艇环境等加重。精神疲劳会随着长航时间延长而不断加重,且受年龄、职别、军龄和婚姻状况的影响。提示在长航期间的卫勤保障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目的探讨人口学特征、睡眠状况、体质及心理健康状况对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的影响。方法采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中医体质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对长航人员进行调研。结果长航人员中心理疲劳发病率为69.8%,PSQI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疲劳者得分显著高于非心理疲劳者,前者多出现睡眠质量差。CMI调查的结果显示有无心理疲劳长航人员在CMI因子上表现出差异,有心理疲劳者在M-R总分、CMI总分、眼耳疾病、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疲劳感、既往病史、习惯、不适应、焦虑、敏感、紧张等方面均显著高于非心理疲劳者。中医体质量表的结果显示,平和质和偏颇质的人群心理疲劳状况有显著差异,心理疲劳的长航人员多为偏颇体质。不同体质类型的心理疲劳比率有差异,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者更容易出现心理疲劳。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FSAS各因子与睡眠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疲劳的情境性和疲劳程度总分与日间功能障碍相关性最高。FSAS各因子与平和质呈显著负相关,与偏颇体质呈正相关。精神疲劳与湿热质相关系数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长航人员一般资料中,军龄与心理疲劳的发生相关。结论长航人员心理疲劳发病率高,影响身心健康,心理疲劳者伴随睡眠障碍、全身症状的出现,且与军龄、体质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在后期干预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全面调节,以改善长航人员心理疲劳状况,增强海军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