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微机原理论文摘要应该怎么去写?对于第一次接触有关微机原理论文摘要的同学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本文分类为微机原理论文摘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有关于微机原理论文摘要撰写模板,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参考。
【摘要一】当先进的技术及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遇时,难免会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挑战。近年来翻转课堂的研究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一个新鲜元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一理念从提出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已风靡全球,成为当前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在翻转课堂中,由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与技术创设的环境中,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微机原理与应用》作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微型计算机系统、微机处理器及系统结构、微机计算机存储系统、总线技术、输入输出技术及中断系统、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以及微机的维护与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如何有效进行教学、机房管理,计算机的维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微机原理与应用》这一课程相结合并应用于我校2013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实验班的教学实践中,为期一学期的八章课程内容,主要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期末成绩以及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新途径。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通过使用技术设备在家或宿舍观看视频或讲座,以此来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学生在课堂时间做的是传统上所谓的“作业”及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能提供一对一辅导,阐明任务,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帮助。学生可以合作交流、参与讨论、分享成果。因此,教师在讲台上作为“圣人”的观念已被彻底改变。相反,教师在学生身边真正成为指导者,通过师生对话来传播知识,它允许教师和学生多动手、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并为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本该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翻转课堂使得这种双向互动成为可能。本研究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导论。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进行论述,并就国内外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思路与方法,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微机原理与应用》这一课程进行教学的可行性。第二章: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混合学习理论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支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与设计。主要对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而后对学习者进行一个前期调查,结合学习者的特点、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科特点,构建了翻转课堂教学过程图,并对课前、课中及课后所包含的一些要素及活动进行详细描述。第四章:翻转课堂教学资源的制作与评价方式设计。这是本研究的重要部分,依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把制作好的微课程上传至班级QQ群与百度网盘,同时提供相应的辅助学习资源,布置任务,供学生课前下载并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此外还设计了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课程中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五章:翻转课堂的实施与评价。这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在对《微机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后,采用准实验的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进行调查,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前、后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的观察调查,为了得到更具有说服力的数据与信息,将对学生和教师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深入交流。总结翻转课堂应用于《微机原理与应用》这一课程中的效果,并得出实验结论。第六章:总结与展望。总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微机原理与应用》这一课程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后续研究的建议。最后对本研究的内容进行展望。
【摘要二】微机原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在教学过程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诸多问题;华中科技大学"种子班"通过大胆尝试与探索,突破传统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采取以设计性实验为牵引的课程教学法。在课堂角色上,改变传统的"师传生受"教学形式,将教师的主体作用转变为主导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实验平台的选择上,选择8051单片机平台作为载体,以方便开展涉及底层硬件和接口的实验;同时补充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础部分,完善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经过5届"种子班"的教学验证,以设计性实验为牵引的微机原理课程突出了学生的实践主体作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三】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引入Proteus软件设计出能综合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原理这两门课程内容的仿真系统。该系统以AT89C51单片机和8086最小模式系统为核心,外围是人机交互界面、常用接口电路和通信电路模块。通过该系统与相关编程软件配合,完成"8086与AT89C51串行通信实验",从实验要求、电路结构、程序流程和仿真结果方面进行了分析,表明该仿真系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两门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摘要四】针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概念抽象及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特点,分析了传统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提出应用仿真软件Proteus的解决方法。在分析了Proteus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授课内容的器件、调试手段及环境等的支持程度后,通过实际的教学案例,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改革进行阐述和分析。通过这些教学案例的实践证明,基于Proteus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软硬件综合开发和设计能力、降低实验成本。
【摘要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研究从“微机原理”课程特点出发,深入探讨了微机原理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优势,系统论述了微机原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并对微机原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而研究微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并进行分析和反思,对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对策的探讨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地不断发展。第二部分:微机原理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优势分析。首先通过创新能力的语义分析,阐述了创新能力的结构体系、衡量创新能力的标准、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知识系统性强、实践创新性强、工程设计性强三个方面阐述了微机原理课程的基本特征;然后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说明了微机原理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优势。第三部分:微机原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主要从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五个方面加以论述。第四部分:微机原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论述了微机原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摘要六】近年来,微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飞速发展,作为理工科大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学和实验内容大都还停留在介绍8051和8086的阶段,内容的陈旧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针对这一现状,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微机原理教学内容和实验建设的改革路线,提出了重总线轻CPU的教学核心的思路,并给出了基于ARM微处理器的实验室建设改革的范例。
【摘要八】介绍微机原理课程MOOC建设中的一些实践和探索,从MOOC方案设计、微机原理教学知识划分、教学视频和课程习题准备、在线学习等方面探讨MOOC建立的一些措施,提出微机原理课程实施MOOC教学的几点思考,建立基于MOOC开放课程资源的翻转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效果。
【摘要九】"微机原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实验教学环节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就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给出了3个层次化的方案,即汇编语言编程实验、接口技术实验和系统综合设计实验。
【摘要十】本文以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开设的微机原理课程设计为例,将GPS(全球定位系统)、LCD(液晶显示系统)、LED(发光二极管)等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工程实际的技术引入课程设计,构建了多种新的微机接口综合设计系统;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设计内容,开发高水平的综合设计项目,增设综合设计扩展选题;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将创新性与工程规范纳入考核体系,改革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注重课程设计过程考核,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