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历史教育论文摘要怎么撰写?撰写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历史教育论文摘要有什么要求?本文分类为历史教育论文摘要撰写写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历史教育论文摘要的范文,不会写历史教育论文摘要的同学可以参考。
【摘要一】我国的课程改革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是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最低目标要求,它规定了学生必须要达成的学习结果,教科书内容与课程目标要求应该一致,否则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历史教科书内容与课程标准之间出现了偏差,教科书内容设计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导致历史课程改革效果受到了影响。对于教科书内容编写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刚起步,尚无学者从基于课程标准的视角系统研究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问题。教科书内容编写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影响到课程目标的实现。探寻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方法,减少教科书内容与课程目标要求之间出现的偏差,有助于找到问题解决的根源与方法。本研究具体探讨三个基本问题: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理论要求是什么?基于课程标准的视角,历史教科书编写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去编写历史教科书?本研究运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分析等方法回答上述问题,进而提出了如下的主张和结论。教科书编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我国此次课程改革所持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课程观,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经验课程观、人本主义课程观等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应遵循历史学科的特点,遵从目标模式理论的要求,满足学生能力发展与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需要,使教科书成为学生探究历史、体验历史的文本。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历史教科书编写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科书编写未能处理好“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未能生动再现历史的场景,文本抽象、干瘪,某些内容没有尊重历史,不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造成教科书编写不理想的原因是:编写者受意识形态教育的约束,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与考试负担,课程标准缺失行为标准,教科书编制理论的不成熟,编写者习惯采用“教本”式编写方式,等等。编写者主要根据内容标准编写教科书,历史教师过于依赖教科书文本进行教学。教科书编写存在问题,自然会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在对教科书编写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建构了基于标准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策略与方法。传统历史教科书编写重视内容的落实,忽略了课程目标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课程目标视角出发探寻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策略,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文章结合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探讨了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策略;并初步研究了如何处理好意识形态教育与历史课程目标之间关系这一棘手的编写问题,具体从意识形态教育、公民素养教育、历史认识形成等层面分析了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策略。为了使教科书编写时刻围绕课程目标的达成,编写者可以采用逆向设计的编写方式。逆向设计原是一种教学设计方式,本文将其迁移到对教科书编写的研究上,并对教科书逆向设计的编写方法做了一定的分析。编写者一般从整体编写的角度思考教科书编写问题,本文是从三维目标的视角提出编写策略,需要编写者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结合具体的内容标准,采用逆向设计的编写方法,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灵活将它们落实在编写中。教科书内容编写是落实课程目标要求的重要环节,论文第一次从基于课程标准的视角研究我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策略与方法。历史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塑造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要求教科书应是“学本”,利于构建“儿童的历史”,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文章探讨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策略与方法,目的是为编写者提供一些编写方法上的建议。
【摘要二】历史教育是在历史知识的学习、生产和传播过程中,通过沟通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从而完善人格修养、涵养人文素养、培育公民能力,进而服务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健康的学习实践活动。历史意识是关于主体与过去、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集合及其价值判断和方法确认,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历史意识,历史学习的本质在于建构科学的历史意识。国际历史教学界在最近四十余年里,始终把历史意识研究作为现代历史教育、教学的核心课题。历史意识与历史教育相辅相成,却又深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以至于教学难题的解决过程往往忽略它的存在,有教学无教育的历史课堂并未因持久性的争论而改变,原因即在于此。因此,历史学习应该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诱导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发生,引导其历史意识建构,促进其历史意识的体认,这是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学的本质规定性。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即绪论、结论各一,以及本论五章。绪论由四部分组成。“选题缘由”聚焦于教科书、历史教学研究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三个问题纷争点,引出选题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研究回顾”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为什么历史意识研究得以成立,以及该研究应有的立脚点。“相关概念解析”部分对“历史认识”、“历史理解”与“历史意义”等概念及其关系做了讨论,藉以促进对“历史意识”的理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简要陈述了本研究的基本途径、方法和研究重点。第一章“历史意识及其学习价值”,在梳理“历史意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历史意识是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认知”的初步结论,并从历史学习的角度,初步解释了“历史意识”的内容和结构,进而明确了“历史意识”的教育功能和学习价值。第二章“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的历史学习”,以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影响历史学习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历史学习动机的价值和运用问题。文章认为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是以有质量的历史学习为途径的,而有质量的历史学习应以历史意识建构为目的和追求。第三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发生”,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科书”等角度,讨论学生历史意识产生问题。这里主要基于心理学基本知识,立足于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讨论历史教学怎样激发、促进和引导学生历史意识的发展。强调学生历史意识建构需要积极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从而促进和提升其活动质量和水平。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科学流程、方法策略和主要误区。第四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从历史学科课程论、知识论、方法论三方面讨论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问题。“历史知识与历史意识的建构”根据知识分类法,具体说明不同知识类型与历史意识存在怎样的建构可能;“历史理解与历史意识建构”基于以理解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理念,认为沟通与理解是建构历史意识的一般方法;情感和态度,则是历史意识建构的重要途径和价值体现。第五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体认”,旨在通过教学现场所呈现的实例,透析历史教学的显性和隐性问题。显性问题即常规性、习惯性抑或是典型性、普遍性的教学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课例分析,从教学互动、问题解决、史料解读等问题中分析历史意识培养的现状,并辨析其间的关系,以便找准学生能否建构历史意识的事实性依据。隐性问题则是被忽略、被隐瞒抑或是看不清、抓不住的问题,诸如情感、态度、信仰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历史意识的发生、建构,不仅直接相关,往往还更为真实、持久。这些问题的解决及其教学实践,需要研究者、实施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回应,并统一于历史意识的培养和建构过程中。“结论”是对本文的总结。着眼于对有智慧的历史教学的认识,把建构历史意识视为历史教学的核心动力,强调历史意识建构是一个自主、积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智慧的生成和积极自我建构的过程。有效历史教学的本质是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意识建构的学习过程。本研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希望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摘要三】历史教育历来与史学理念的突破不可分割。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史学界的新概念、新方法对于历史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现今史学界中,对于多元史观的运用日渐成为一种趋势,全球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以及现代化史观逐渐走入史学研究者和教师的视野。它们的兴盛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推进的必然要求。目前,多元史观的相关理论研究已经对中学历史教育产生了“蝴蝶效用”,研究各种史观在历史教育各个方面的运用,有助于当下的中学历史课程实现自身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维思考能力,最终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多元史观在历史教育中的运用得到史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部分学者对其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综合来看,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偏重于论证个别史观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实践指导,宏观地论述了个别史观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指导,在实际中的操作性有待商榷。对广大历史教师而言,不仅要知道四种史观对历史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更要了解如何运用四种史观来指导历史教育的实践,如何运用四种史观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和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本文在借鉴史学界和教育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查找、调查统计等研究方法,从历史教科书、中学历史教学、高考命题这三个角度来论述多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运用。笔者从每个角度例举了详实的例子,用教育实践具体论述如何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运用多元史观,从而实现操作的可行性。从历史教科书角度出发,以人教版和岳麓版历史教科书为例,分别探讨多元史观在教科书结构、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认识三个层次的运用;从中学历史教学角度出发,着重培养学生通过多途径了解多元史观的相关理论,掌握阐释和评价历史问题。同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元史观的观点阐释、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指导学生以多元史观的研究方法,学习历史知识;最后,从高考命题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多元史观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影响及趋势,总结出相应的启示和复习对策。
【摘要四】本文的研究主题是中美两国百年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历程,重点探讨了两国在三个不同阶段历史课程设置的主要特征和相关因素。宏观上以梳理历史课程改革历程为主线,兼顾了美国对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影响,以及两国历史课程改革的共性和差异;在具体的研究中,将每一阶段历史课程的变革放置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纳入到教育改革的宏观框架中来,去探讨影响历史课程改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及教育本身、史学本身对历史课程改革的影响。在对中美两国历史课程的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中去追寻历史教育的本质。所以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层面:研究中美两国近百年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概况,包括:1.梳理百年来中美两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路径;2.解读不同时期中美两国历史课程的设置状况;3.寻找中美两国历史课程发展路径中的交叉点并进行比较;第二层面:实现对中学历史教育的理性思考,包括:1.探讨影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因素;2.追寻历史教育价值和本质;3.思考外来历史课程模式的本土化问题;4.思考优化我国的历史教育的问题。通过六个部分予以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价值、研究范围的界定、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等内容。第二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转型期的中美历史课程改革。该时期,美国迈向现代社会,中国清王朝也走到了尽头,社会转型在两国中学历史教育领域也有了相应的反映,美国历史学科跻入核心课程,清末“新政”中对历史课程也做了“新旧兼修”的探索。本章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探讨历史课程改革的动因、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及转型时代历史课程的过渡性特征及课程设置的局限性等问题。第三部分,20世纪上半期:进步主义潮流中中美历史课程的变迁。20世纪上半期,进步主义教育改革主宰美国学校教育,而中国教育也由学习日本转向直接学习美国,在历史课程改革中汲取了大量的美国元素。本章以1916年美国历史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趋势和1923年以美国教育为模板的中国初、高中历史课程纲要为研究主题,挖掘两国历史课程中的时代内涵,并审视其历史局限,同时关注两国历史教育的交叉与异同。第四部分:20世纪中叶以来:中美历史课程的曲折发展与复兴,本章简介了20世纪中期美国历史教育的衰退和中国历史教育改革的曲折历程,同时介绍了世纪之交,中美两国历史教育的复兴,重点落在了美国80年代以来的课程改革,尤其是历史课程核心地位的最终确立和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中国在新世纪之初所启动的历史课程改革,探究其积极成果和不足之处。第五部分:中美历史课程改革之比较与思考,沿着美国对中国历史课程改革的有限影响和中美两国历史课程改革比较两条思路对中美三个主要阶段的历史课程改革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共性与差异中思考历史教育的价值和美国课程改革对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启示。第六个部分即结语,从哲学、文化、史学、实用性几个角度对影响历史教育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就借鉴世界先进教育过程中本土化问题进行了思辨分析,并总结了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对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启示。
【摘要五】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中学历史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更多的是鼓励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①与此相对应的传统中学历史课堂,因为使用教材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和新媒体传播途径相比,缺乏第一时间发布新发现新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传统的历史课堂虽然已经拥有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一切都局限在书本和课堂。那么在现有的资源状况下,是不是可以打破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固有形式方法,让中学历史教育更加立体和生动呢。我国的博物馆资源非常丰富,对中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在中学历史教育方面也只是扮演着课外知识的角色,博物馆资源往往处在被动地位。在新课程普及化的现有阶段,与其让学生带着猎奇的心态偶尔走进博物馆,那为什么不让中学历史教育和丰富的考古文博资源稳定紧密地结合起来呢,从而让中学历史教育方式更加多样,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加生动,使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防止历史知识不再是古老枯燥的“纸上谈兵”,让中学历史教育承担更重要的人文素养培育角色呢。本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本文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概述”,主要介绍了在目前的中学历史教育中,博物馆资源的应用情况,本文会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作为着眼点,从博物馆资源的应用现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三章“博物馆资源的分类及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在本章,本文从现有博物馆资源的分类、资源的应用策略、应用过程中的具体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对博物馆资源的详细分类,提出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并借鉴国内外现有的成功经验提出可行性策略及具体实施措施。第四章“结论”,通过前三章的详细阐述,本章在之前论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出本论题的主要研究结论,同时提出对本论题的更深一步思考。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本文选题较为新颖,现有研究课题对于中学历史教育的研究非常之多,对于国内博物馆公共教育的课题研究也非常多,但从中学历史教育为出发点,引入博物馆资源教育的概念,将两者的教育结合起来,指导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历史教育,相关交叉研究则比较少。第二,本文结合现有的博物馆资源现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提出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目前尚没有可供直接参考的论文依据,属于本人的论题研究探索。第三,提出的合理性措施是对目前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应用研究的大胆探索,对我国中学历史教育中引入博物馆资源应用提出了重要参考。
【摘要六】赵亚夫先生是我国当代历史教育界的知名专家,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从事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尤其在国外历史教育研究领域最富盛名。他的研究著述,总能紧扣时代脉搏并及时抓住我国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深度和方向。他开阔的研究视野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历史教育专家学者受用,更是为广大的一线教师带来了福音,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教学的智慧和策略,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深入研究并汲取赵亚夫的思想精髓,对当今反思历史教育得失并进一步推动历史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本文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章,论述了以赵亚夫为中心的国内学者对国外历史课程改革的研究。着重论述了对各国历史课程标准的评价与比较研究,促使我国在《标准》的研制过程中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同时在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结构设置上更要体现出历史课程本应具有的专业性、规范性及整合性。第二章,论述了以赵亚夫为中心的国内学者对国外历史课程编制的研究。通过中外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指出要加强政治、经济与文化内容的有机整合,并适当加入有助于创新思维形成的历史细节。尤其在中外历史合编的问题上更要大胆探索出能真正体现我国历史教育特色并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创新之路。第三章,论述了以赵亚夫为中心的国内学者对国外历史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研究。赵亚夫指出任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他还呼吁历史教育工作者树立新评价观,通过各种有效的评价方法与途径来还原评价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我评价与教育。第四章,论述了以赵亚夫为中心的国内学者对国外社会科课程的研究。赵亚夫指出,我国当前社会科课程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内容整合与结构优化完善两方面。然而该课程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发展,关键还在于重视社会科课程的理论研究,突出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将赵亚夫对国外历史教育教学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作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并与同时代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适当比较,从而凸显赵亚夫在国外历史教育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以及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启示意义。
【摘要八】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是中学历史教育变迁和发展的缩影。从不断变迁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中学历史教育所遵循的内在规律,和不断受到的外界意识形态、文化变迁等方面影响。本文以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不同时期社会环境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影响,以及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育的指导价值。并尝试根据这些相互制约的关系,提出解决现在中学历史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建议。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就选题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分析了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变迁来分析中学历史教育的变迁和发展方向的研究价值;并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相关概念的界定,再次对研究意义做出了说明。第二章,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我国不同时代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演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重点分析了1949年之前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通过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内容的分析,讨论了当时中学历史教育的状况。第三章,以当代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为案例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其对我国现在中学历史教育现状的影响。并结合美国、日本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来说明当代历史课程标准的进步性与不足。第四章,从文化变迁、意识形态变迁等方面重点分析,说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中学历史教育变迁的原因。并依据第二章所阐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变迁的“三规律”:即从师从国外到自行创设;民族主义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国家主导历史课程标准。上述原因及规律对我国当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有重大的启示。第五章,提出了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实行“理性”历史教育的基本观点。阐释了理性历史教育的三个特征:非宣传性、非主义性、专业特性,并结合历史的功能说明其实施的必要性。同时对现实的中学历史教育实践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冲突做了理论上的剖析,对如何实施理性的历史教育提出了可供操作的建议:明确历史观、增强专业技能、进行有意义的历史教学。第六章,简要总结了本文主旨,即通过变迁中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来看待中学历史教育的变迁与发展,同时对本文的不足做出了说明。
【摘要九】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反复陈述“死”的社会发展历史上,而是应当为提高学生现实及未来的生命质量发挥作用,发挥史学育人的功能,而通过历史教育获得的历史素养,可以帮助历史育人功能的有效实现。因此,在新课改下,如何实施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围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来探讨中学生历史素养培养的现状、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与历史素养培养相关的思考,以期从理论与实践中找到一条能够具体落实该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最大程度有效化,使“历史素养”的培养具有可操作性,整体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具体来说:第一章:中学生历史素养培养的现状该章首先明确历史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进而找出当前中学生历史素养培养的路径,最后从课程目标意识、对历史的兴趣程度、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历史学习能力以及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对历史素养培养的成效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第二章:中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该章主要根据中学生历史素养培养的现状,找出当前中学生历史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三章:有关中学生历史素养培养的思考该章主要将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等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从学校的历史教育、家庭的历史教育和社会性的历史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以期为中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提供指导与服务,同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摘要十】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从亲子阅读的内涵、意义和价值,以及方法和指导策略四个方面对亲子阅读进行了概述,点明历史教育在亲子阅读中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通过亲子阅读进行幼儿历史教育的四种方式,分别为:图读方式、诵读方式、点读方式和讲读方式。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幼儿接受历史教育的有效途径——蒙学读物、现代童书和诗词类读物,论文分别针对三类读物的不同特点逐一进行分析,就幼儿的生理特性,亲子阅读的方式方法,以及历史教育在不同读物中的渗透和体现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第三部分对当前亲子阅读中的幼儿历史教育实效性较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调查问卷对家长在亲子阅读中对幼儿进行历史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同时还指出因为历史教育可利用的资源不足、历史类读物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幼儿个体差异性等原因导致了幼儿历史教育的难度。第四部分提出了完善亲子阅读中历史教育的策略,分为幼儿、家长和亲子阅读三个方面。针对幼儿方面提出创建良好阅读环境,帮助幼儿树立正确历史阅读观和形成良性互动阅读模式等;针对亲子阅读方面则提出寓教于游戏中,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以及促进家园共育和社区教育;另外还对家长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比如要求家长进行广泛阅读,客观地了解历史,有意识地提升历史文化水平,以及养成反思的好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