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参考。论文的开题报告其实也是论文写作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本文分类为中医学论文开题报告,接下来就来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医学论文开题报告写作方法吧。
浅谈对中医学内涵的认识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中医学的特质内涵毋庸置疑是中医学生存的根基,更是中西医结合的根基所在。故中西医结合教学理应准确把握和充分体现中医学这一特质,方可科学地优化教学的内容结构,完成教学目的。东方文明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所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母体之上,从而构成了中医学有别于西方医学的一大特质。中医学把天人相应的观念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人全形论》)强调欲想健康长寿,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灵枢·口问篇》)。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西方文明却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演化成人们普遍的理念和追求,西方医学必然也是将人与自然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对立存在,故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则是将征服自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成就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结果。《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把握“道”,就能够明察万物,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以察同为特点的思维模式不会重视差异的实体,而是强调通过体验、灵感、顿悟、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事物整体间共同拥有的规律性关系,彰显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又把人自身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形神统一、身心一元。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方面,非常重视“神明”、“情志”的状态,注重形神统一、身心和谐的整体。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察异,在对事物的认识上着力寻求事物间的本质区别,故原子论、还原论是西方科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分析法、归纳法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人视作一个普通的机械性的身心二元的实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无疑是西医学的核心。所以察同察异各有侧重。
研究意义:中医学的特质内涵毋庸置疑是中医学生存的根基,更是中西医结合的根基所在。故中西医结合教学理应准确把握和充分体现中医学这一特质,方可科学地优化教学的内容结构,完成教学目的。中医学不仅只是智力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入手,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揭示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特征、得意忘象的思维意境及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同时,对其历史及现实价值给予简略的评述。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的揭示,对于正确地认识和发展中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内容:
1中医的内涵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长期与疾病、创伤的斗争实践中,创造了光彩夺目的中医治疗经验与理论著作,对中华民族的繁衍与丰富世界医学宝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典名著,是人类医药宝库的精华。古代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药体系,处处闪烁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这种医药体系即称之为“中医学”,简言之“中医”。那么,中医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事实上,将中国医药学称之为“中医”,并不仅仅因为其诞生在中国,而是有其更加宽泛和深刻的内涵。
1.1“中”的内涵
1.2“医”的内涵
2中医学的文化、科学特征
通过上述中医内涵的阐释,意在以“中”和“医”来说明中医学的传统文化特征,其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以下五个方面:(1)中和之道的医理。(2)天人合一的整体观。(3)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4)动静互涵、阴平阳秘的恒动观。(5)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疾病防治观。此五个方面之内容全部在上述“中”“医”的内涵之中。
对于中医药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之学说,现代实验科学不能进行论证,这并不能说明这些理论不科学。恰恰相反,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中医药理论是超级科学!现代实验科学发展至今,其现有的实验手段和水平,还不能对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客观、全面而准确的验证。这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认清的事实。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医学无论是在理论、方法,还是在价值、观念层面上,均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留下了文化母体深刻的印记。本文以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为切入点,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价值取向、方法论特色、思维意境及伦理追求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力求从中透析出中医学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对其价值给予简略的评价。中医学不仅只是智力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本文还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入手,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揭示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特征、得意忘象的思维意境及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同时,对其历史及现实价值给予简略的评述。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的揭示,对于正确地认识和发展中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科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诸多的天人关系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质”[1],并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各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浸润于传统文化母体的中医,无疑也受到了天人合一观念的洗礼,从而形成了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医学整体观。
3.2崇古尊经的价值取向
中国封闭的大陆地理环境、高度统一的集权政治、“定于一尊”的儒家思想,孕育出中国传统文化崇古尊经、追求同一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折射到中医学,使之表现出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黄帝、神农本为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却被医家依托并尊为医门圣人。
3.3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特征
重道轻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一价值命题渗透到中医学术,形成了中医学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特质。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说。此处之“神”,指的是事物变化难测的功用及规律,属于“形而上”。而此处之“形”指可见有形的人体形态、结构,属“形而下”。“粗守形,上守神”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中医方法论重神轻形的特征。在中医方法论上,“神”比“形”重要,掌握形的只是粗工,掌握神的才是高明的医术。
3.4得意忘象的思维意境
象与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对认识论范畴。最早见之于《周易》。《系辞》云:“圣人立象以尽其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3]。魏晋时期王弼在《周易略例》中对意象关系给予充分论述。他认为,言作为象的代表,象作为意的代表,均是得意的工具。思维过程不应拘于言象,而应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只有“意”才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和归宿。自此,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便上升到了哲学思维方式高度,对传统文化各层面发生着广泛的渗透与影响。
3.5医为仁术的伦理追求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范畴。“仁者,爱人也”。以仁爱之心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追求的道德理想。浸浴于儒家文化的中医学,自然带有儒家伦理色彩。“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5],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亦云“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6]。医学之所以被视为仁术,正是因为医家与儒家在仁爱生民这一点形成共识。
参考文献
[1]何裕民主编.差异·困惑与选择.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201
[2]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11
[3]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83.542
[4]周学霆.三指禅·卷一·总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
[5]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55
[6]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
[7]梁阳泉.物理论·论医.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12册·卷50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15
[8]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一·医工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收稿日期:1997-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