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论文的开题报告其实也是论文写作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特别是毕业论文,更是尤其重视开题报告。本文分类为信息教育开题报告,接下来就来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信息教育开题报告写作方法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铺开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全球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其核心部分就在于信息技术课程。按国家教育部的部署,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形势要求开展行动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规律。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层面研究的不足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提出到实施仅仅两年多,加上国际上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队伍力量薄弱,造成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相当不成熟,尤其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从国际比较研究的状况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远未形成一定的共识研究成果。这种状况对于已经全面铺开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不仅十分不利,甚至是十分危险的。本课题正是基于对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的考察与反思而提出的。“行动研究”一词,一方面是指行动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是指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就在于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其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模式、课程评价量规等将成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尽快改变“行动在先,研究在后”的不利局面。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职培训与专业发展
教师在职发展问题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毕竟教师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但是我国依据计算机教育理念、目标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该怎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承担起教育信息化基层尖兵的责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非常紧迫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几所著名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这些研究更多地针对“在职培训”这一理念而并没有关注到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此次行动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希望通过对教师较长时间段内的专业发展状况跟踪,分析专业发展状态变化的原动力,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立以及面向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设计提供依据。
(四)学校发展、学习环境改善与校长之间的关系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产业信息化带动工业现代化”。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细胞——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发展,更是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结果的关键因素。
(五)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手段单一,状况令人担忧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方面。不仅在信息技术课程领域,在整个中小学教育领域里,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于评价的问题。什么样的评价适用于信息技术,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探索
同所有的学科一样,信息技术学科也应有自己的教学理论。但由于该学科在我国刚刚诞生,因此,学科教学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喜的是,许多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它的建立付出努力。但是,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近两年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并且保留着大量并不适应教育改革的、原有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此次行动研究将在研究课程实施的同时,关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史很短。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正式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并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方面,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与课程实施相关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信息技术教师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如何建立适当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如何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开发与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理论层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本课题试图立足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环境,依据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关问题,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解决方案。
二、指导思想
(一)实施层面上的问题要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途径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层面上的探讨所不能完全了解和解释的。无论是理论研究的依据、素材、问题的引出,还是理论研究结果正确与否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因此,所有的问题——不论是实践层面上的还是理论层面上的,都必须在实践中研究、检验。
(二)行动研究的对象是实践层面问题,但目的是为了透过课程的实践表象抓住课程设计的本质
课程的一切问题,从表象上来看都体现为实践层面的问题。或者说课程研究者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出现在课程的实施这一阶段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关注的不仅是课程实施这一因素本身,更主要是通过对实施环节的研究寻找、验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是面向过程,面向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实用性强、变化迅速、难以书面表述等特点,其课程评价将通过描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程度这一关键“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进步”将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甚至仅仅是“变化”。通过学生的变化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帮助学生以后的学习。
(四)关注教师的发展,使教师真正能动、自主地参与课程实施和课程设计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强调教师与课程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整个研究活动中的许多具体项目更应该由教师设计完成而不是在课程学者的“指示”下完成。
(五)校长在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变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校长通过变更学校的学习环境影响课程的实施
作为学校的行政主管,校长对课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整“学习/教学环境”,间接地通过学生和教师来实现的。因此,行动研究必须关注校长的行为,加强对校长这一学校特殊角色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发展带来空前巨大的机遇,也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是理性问题,比如: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根本作用是什么?在信息化条件下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信息化教育对师生素质提出什么新要求?其次是实践问题,比如:如何设计信息化教学过程?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评价?如何进行信息化教育管理?还有信息化教育环境问题,比如:信息化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资源结构和支持工具?信息化教育环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系统架构?最后是教育者自身的专业发展问题,比如,信息化教育需要教师具备什么专业能力以及如何发展这种专业能力?所有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关注点,更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存在的相关热点与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案,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比较研究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
四、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五、教师与学生教育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六、校园网建设的研究
七、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
八、计算机辅助管理研究
九、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评价和相关政策研究
十、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十一、学校现代化发展研究与数字化校园建设
十二、其它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论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学科教学的研究
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网上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网络资源库建设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方法: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行动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一方面,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本课题的行动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专家——教师合作方式。
研究途径:首先根据课题设计要求组建课题组,然后进一步确定子课题,从而开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上的重大问题的多层次(宏观、中观、微观)、多角度(信息资源、教师、学生、教学等)的研究。
五、研究的组织与安排
(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孙月圣
组员:
(二)课题研究小组
总课题组组长:孙月圣,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理论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副组长:王克法胜利油田教培处信息中心主任
组员:孙波山东省教研室
王克法胜利油田教育信息中心
樊志华烟台教科院
刘峰青岛市教科所
曲文弘济南市教科所
洪德印威海教研中心
刘勇枣庄教研室
袁海澜青岛李沧区教体局信息中心
李喜荣济南历下区电教站
为进一步做好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经初步研究本课题拟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小组
1. 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小组组长:待定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组组长:待定
3. 信息技术课程小组组长:待定
4.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小组组长:待定
5. 资源库建设小组组长:待定
6. 网络道德教育小组组长:待定
7. 学校发展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小组组长: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