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对学生来说只是必须的,无论是在哪里学习,好像提起做作业我们中国学生都比较头疼,因为我们从小就是从“作业堆”中成长的,所以这也不足为奇为什么提到作业现在我们都无感了。
Presentation,想必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这是在国外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现在我们国内的大学也开始有这种学习的内容,很多的作业都是以presentation的形式来完成的。
但是这个词怎么翻译呢?以前没有出国的时候看一些人一提到这个就是用英文说,而不是翻译成“展示”,那时候觉得留学生回来中英掺杂着比较“装”,但是现在我的想法完全变了。因为我觉得“展示”这个词太生硬了,因为我们把这个当做展示,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我来说,你来看和听,相当于有了主次的区分(当然,那也可以是一种风格)
但是在我学习的过程中,外国同学做presentation的时候更像是一个交流会,像是TA带来了一个话题,通过话题展开了思维,让我们一起去学习的同时也头脑风暴,整个过程都是边进行边出现问题,然后一起解答。PPT也是比较简单,一般是关键词,更多的是我们听同学去讲。作为观众,看到ppt上的关键词知道了接下来的主题内容,然后跟着演讲者的思维进行下去。
反之,我们的中国同学,更多的情况就是真的像是在做汇报一样,定义和文字满屏幕,很多情况我们是一个读ppt的语音机器,以至于没切换一页ppt同学们都是用力地去看上面的内容, 因为演讲者讲的内容和文字内容都一样……
以至于会出现两种情况,外国同学每一页最后是Q&A环节,他们反而会希望有人提出问题然后去解答,而中国学生一般最后一页都是大大的Thanks,即使有Q&A,也是心里默默祈祷同学们不要提出问题。可能对于更多的中国学生”作业”真的是“作业”。
有时候我在想,这当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看着外国的同学有的英文甚至不如自己,但是可以在台上侃侃而谈,其实心底里也有羡慕,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应该就是我们的作业制度?很有印象,我们小时候,老师检查我们的作业第一检查的内容是字数够不够、字体是工整、是否有错别字,当然,这很大的巩固了我们对汉字的认识和认知,但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发散思维;慢慢长大了虽然很多的作业是需要我们的思考的,即便我们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老师检查的时候是对比着标准答案的,在他们的眼中,只要不是标准答案就是减分。
而这种标准答案有时真的很神奇,想起来一名作家的散文成了考题,他自己做都做不了满分。
正因为如此,从小到大我们不敢去发散思维,以至于presentation本是一个交流的机会,却被我们做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
当然我们中国学生也有做得好的地方,每次的ppt模板还有设计都是出彩的,也是会受到很多人称赞的点。反之外国学生,可能他们的都是相对很简单,有的教授ppt内容也是几个或者几行字,并没有太多的设计。在此也分享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在国内的选修课我知道关于《ppt展示》的课程,老师更多的是讲使用ppt的技巧,而国外的关于此类的课程,老师传授的更多的是如何去演讲,如何抓住听众的耳朵,这也是教育上一个很大的不同。
一个presentation既然是需要ppt做载体的,我们把每一个部分做好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更希望的是我们需要转换思维,把握每一个交流的机会,既然是一个思维分享、交流、碰撞的时刻,就不能只是做在视觉上工作。
其实分享这些也是我留学中发现的一个现象,并不是说每个外国人做的都很好或者我们中国学生做的都很差,而是我们要以小见大,去用现象去分析背后的逻辑,再来给我们带来思考,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进步的底层逻辑。